三亞中心醫(yī)院新生兒科醫(yī)護團隊:
新生患兒的“天使媽媽”
新生兒科的醫(yī)生在查看患兒情況。 圖由三亞中心醫(yī)院提供
■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徐敬
喂奶、喂藥、換尿布……5月30日下午3時許,在三亞中心醫(yī)院(海南省第三人民醫(yī)院)新生兒科病房內,護士們正推著護理車來回不停地忙碌著。在每個保溫箱內,躺著一個個幼小的生命。他們才呱呱墜地就被送入這里的病房。陪伴和守護著他們的,是新生兒科的醫(yī)生和護士們。
“這兩個寶寶是等著出院的吧?”新生兒科主任張雪梅走進病房,臉上帶著些許倦意。上午的門診時間一如往常地超出了下班時間,但在中午簡單休息一會兒后,她又趕到了病房。她放心不下病房里的寶寶們。
“今天小帆帆的媽媽過來給他喂奶了。”護士長潘彩琴向張雪梅匯報道。在長達近一百天的時間里,小帆帆的狀況揪著全科室醫(yī)護人員的心。
今年2月,小帆帆因為早產,被送入了三亞中心醫(yī)院新生兒科救治。“由于孩子的身體狀況很差,呼吸機上了95天才撤下來?,F(xiàn)在孩子情況好很多了。”談起小帆帆,不善言談的張雪梅話多了起來。她掏出手機,給海南日報記者看小帆帆的照片,“撤掉呼吸機那天,護士趕緊給孩子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澡。你看孩子現(xiàn)在多可愛。”看著孩子的照片,張雪梅忍不住笑出了聲。
在新生兒科的微信群里,醫(yī)生護士們經常“曬”娃。“今天我給寶寶喂了50毫升奶,是他自己吃完的”“你看寶寶睡得香不香?”……他們每天都用心記錄寶寶們的變化,用手機拍下孩子的最“萌”瞬間。“這些寶寶一出生就住院了,我們和寶寶們相處的時間比他們父母還多。時間久了,我們也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了。”新生兒科副主任謝邦貴感慨道。
作為我省南部目前規(guī)模最大的重癥新生兒、早產兒救治中心,三亞中心醫(yī)院新生兒科承擔了南部地區(qū)重癥新生兒、早產兒救治的重任。而在這背后,是科室醫(yī)護人員不舍晝夜的辛勤付出。
醫(yī)生們除了出診,就是“泡”在病房里,隨時觀察寶寶們的情況。在張雪梅的字典里,“休假”兩個字早已屬于生僻字。“24小時不能關機,一個電話過來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趕回醫(yī)院。”對張雪梅來說,她最大的幸福就是查完房后回家睡個好覺。
但睡個好覺,對新生兒科的醫(yī)生們來說也是件奢侈的事。“很多時候半夜收治病情緊急的患兒,全科室醫(yī)生都要到位,經常是搶救完后天亮才能回家。但很多時候即便回家了,腦子里還在想著如何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。”遇到疑難病例,謝邦貴總是睡不好。
新生兒科的護士們上班時間幾乎沒有空閑休息,這是一群需要“站著工作”的護士。“一個患兒的護理程序很多,往往是一項護理一圈輪下來,馬上又要開始下一輪的護理了。”潘彩琴說。
而除了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新生兒科的醫(yī)生和護士們還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。“新生兒生存能力差,搶救起來更加困難。”即便是工作多年的老醫(yī)生,遇到搶救失敗的特殊情況,謝邦貴還是會難過好一陣,“我們科室經常一起討論、總結搶救失敗的教訓。”
而對于自己的家庭,他們總是心有愧疚。張雪梅幾乎沒有帶孩子出去玩過;謝邦貴遺憾的是自己沒有多少時間能夠陪伴孩子的成長;為了趕上每天早晨醫(yī)院交接班的時間,潘彩琴來不及等幼兒園上課,將孩子“寄”在幼兒園保安室……新生兒科醫(yī)護人員的孩子,總是“輸”給病房中等待救治的寶寶們。
“雖然這份工作很累,但每次成功救治患兒,就很有成就感。”回想自己從醫(yī)多年的經歷,張雪梅如此說道。
投票編號35
推薦人(單位):三亞中心醫(yī)院(海南省第三人民醫(yī)院)
候選醫(yī)護:新生兒科醫(yī)護團隊
責任編輯:鄧潔儀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