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。70年,或許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只是彈指一瞬,但神州大地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城鄉(xiāng)面貌煥然一新,人民生活日益美好。為此,南海網(wǎng)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——開設“70年·70張照片·70個故事”專欄,廣泛征集70張老照片、70個動人故事,通過光影世界的“時光機”,回首70年間神州大地的滄桑巨變,講述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故事。
現(xiàn)在年輕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,他們喜歡“吃雞”、旅游、拍VLOG,但我們當年就“單調(diào)”多了……
我是陳德雄,一個新聞老兵。在我的相冊里,一直珍藏著這張我在電影海報前留影的照片,這是一張能讓我回憶起當年激情燃燒歲月的照片。照片拍攝于1979年,地點是在瓊海嘉積電影院的海報宣傳畫室里。
1979年,瓊海嘉積電影院的海報畫室里,陳德雄在自己畫的電影海報前留影。講述者供圖
那個時候,我剛從瓊海師范學校畢業(yè),在校助教不到一年,便調(diào)入瓊海第二中學當教師,教政治與美術,還兼任初中班的班主任。除了上課,我業(yè)余時間的最大愛好就是畫畫,校內(nèi)校外都畫畫,不僅在校內(nèi)畫墻報,還在校外嘉積電影院幫助畫電影海報。
那時根本沒有像現(xiàn)在這樣高端上檔次的電影海報,要宣傳全得自己畫。電影發(fā)行公司會配有小海報,電影院的美工就要根據(jù)這些小海報,發(fā)揮自己的想象畫出可供展示的大幅電影海報。當時,電影院外墻設有電影海報宣傳櫥窗,提前介紹新電影的內(nèi)容。我們畫的海報就是電影最好的宣傳手段。
1979年,陳德雄(右)和瓊海嘉積電影院的美工劉大飛合影,這張照片是在嘉積電影院的院子里拍的。講述者供圖
我記得,當時我和一位專職美工一起工作,我們會提前兩天到一個禮拜準備,一個禮拜畫一到三幅。我的作品中,最受歡迎的是《巴黎圣母院》的海報,畫了女主角的形象,畫風比較大膽開放,很吸引觀眾眼球。當時我是義務勞動,但一點都不覺得累。
20世紀80年代,陳德雄的畫作。講述者供圖
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畫畫,當時畫畫條件艱苦,畫具、顏料、繪畫書籍都匱乏,但我仍堅持學習畫畫。高中時候,從家里騎20多公里的單車到縣城里拜師學藝。高中畢業(yè)后,我在家鄉(xiāng)的瓊海潭門鎮(zhèn)電影隊工作,夜間放電影,白天畫電影海報和幻燈宣傳片。
20世紀80年代初,陳德雄的油畫作品。講述者供圖
那個年代,看電影是老百姓最喜愛的娛樂方式。村里夜晚放電影,全村大大小小都喜出望外,像過節(jié)般高興,那個時期沒有電視,也沒有酒吧歌舞廳,最好的娛樂就是看電影。那時村里的電影是露天播放的,一到放電影的時候,全村的大人、小孩都早早帶著板凳或席子到電影場搶占好位置,生怕坐在后面。
看電影不僅受村里人追捧,城市里的人夜晚也愛往電影院擠。電影院里常常是人滿為患,放新片更是一票難求。白天,在電影院的售票處,人們都是排著長龍買電影票。
20世紀70年代,最火熱的影片是八大樣板戲,分別是京劇《智取威虎山》《海港》《紅燈記》《沙家浜》《奇襲白虎團》《龍江頌》,芭蕾舞劇《紅色娘子軍》《白毛女》。除樣板戲外,也有一些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的電影,最受歡迎的是戰(zhàn)爭故事片。偶爾也有一些外國電影,如朝鮮的《賣花姑娘》等,但整體比較少。我照片中所畫的電影海報,就是羅馬尼亞電影《奇普里安•波隆貝斯庫》。
進入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,國內(nèi)外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多,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??傻搅?0世紀末到21世紀初,電視行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,家家戶戶都有電視,大大沖擊了電影市場,想看電影或娛樂節(jié)目都不用出門,在家看電視就可以了,曾有一段時期電影從高峰跌入低谷。
早先的公社電影隊解體,縣城的電影隊也隨之消失,僅留有電影院,而大部分電影院也停放電影,改行求生存。有些地方還將電影院拆除另建商場,當時瓊海縣城的電影院幾乎銷聲匿跡。
近十年來,電影市場又蓬勃回歸了,尤其是大城市,看電影逐漸成了年輕人的娛樂好去處。我覺得,如今電影院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,不像當年那樣男女老少皆宜了。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,電影會永遠陪伴著人們的日常生活。
20世紀80年代初,我調(diào)入海南日報當攝影記者,改行從事新聞攝影報道,就此放下畫筆,一放就是30多年。直到前幾年退休后,我又重操畫筆,畫海南風景,畫大家喜歡的田園風景和椰風海韻。
作為曾經(jīng)的電影人,我還是深深地留戀著那些放電影畫電影海報的日子,那是我人生中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講述人:陳德雄(海南日報攝影部原副主任)
講述時間:2019年8月28日
南海網(wǎng)記者 陳望
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