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洲島:千帆過盡燕歸來
文\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
站在萬寧市東南部的烏場漁港眺望,6海里外的大洲島如一葉綠舟懸浮于海面。
在當?shù)貪O民眼中,大洲島曾是漁船休憩的天然避風港。當時光回溯至千百年前,一艘艘商船自廣州、泉州、揚州等通商口岸通往東南亞國家或島嶼時,同樣會選擇在此停泊、避風和補給,然后再駛向更廣闊的大海。
匆匆過客如云煙,來了又走,只有那一株株龍血樹、一簇簇珊瑚礁始終駐守在原地,在潮漲潮落中恣意生長,成為大洲島真正的主人。
大洲島旁的古沉船。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
商船停泊
見證海上絲路繁華
無人機緩緩升起,澄澈如鏡的大洲島海域幾乎溢滿了整個航拍畫面,一艘古船沉于海底,輪廓若隱若現(xiàn)。
沒有人知道,這艘古船何時傾覆于此,它的航行軌跡卻可以大致推斷如下:自我國某個通商口岸啟航,沿海南島東岸一路南行,至大洲島時準備靠岸休憩,不料突遇風雨就此傾覆;又或是從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區(qū)出發(fā),一路長途跋涉后,決定登大洲島補給休整,卻遭遇不測。
以上推斷并非空穴來風。作為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,大洲島扼守通往東南亞國家之航線要道,自唐宋以來一直舟楫如梭。從不同角度看,大洲島的輪廓像船,像豬,像象,因此收獲了獨洲(舟)山、獨珠(豬)山、象石(山)等諸多古稱。
大洲島上怪石嶙峋。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
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在《皇華四達記》一書中,曾對“廣州通海夷道”即廣州至馬六甲、馬六甲至斯里蘭卡的路線有詳細記載:“廣州東南海行,二百里至屯門山,乃帆風西行,二日至九州石,又南二日行,至象石,又西南三日行,至占不勞山……”,里面所提及的“象石”,正是大洲島。隨著我國海上貿(mào)易蓬勃興起,這條呈半月形的航線日益繁忙,商船往來間也將沿途的重要節(jié)點一一銘記。
清代方志名家洪亮吉編撰的方志《乾隆府廳州縣圖志》記載:“獨州山在州(萬州)東南海中,周六十里,又名榜山,海舟多泊灣于此,南番諸國人貢,視此山為表。”清代康熙時期的《萬州志》也稱:“(獨洲)嶺在海中,周圍六十余里。南番諸國進貢,視此山為準。”被不遠千里而來的異國商船視為航海標志,大洲島在中外交通史上的地位、作用可見一斑。
大洲島上的巖鷺。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
《鄭和航海圖》描述海南東部海域時僅有一句注釋:“獨豬山艮針,五更,船用艮寅針,十更,船平大星。”可見就連鄭和七下西洋,也曾以大洲島作為航標。
只是環(huán)海南島近海島嶼不在少數(shù),往來舟楫為何偏偏鐘情于大洲島?曾供職于萬寧市史志部門的作家鄭立堅認為,原因有二:一是大洲島兩嶺夾一灣,港闊水深,是船舶躲避風浪的天然屏障;二是大洲島距陸地最近不過五六海里,商船上岸補給方便。
“古代商船往來頻繁,讓居住在大洲島對岸的漁民漸漸心思活絡(luò)起來,開始主動挑上淡水、蔬菜、米糧等物資,乘船送至大洲島,換取商貨或現(xiàn)銀。”在鄭立堅看來,除了發(fā)揮航標與避風港的作用,大洲島以烏場漁港為后援,為過往船只提供補給,扮演的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驛站角色。
大洲島馬鮫魚。(資料圖)
過度開發(fā)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曾一度惡化
兩嶺三峰枕海壁立,一條長800米、寬40米的弓形銀色沙洲橫貫其間,就是大洲島全貌。盡管是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,大洲島依舊小到可以一眼望穿。
大洲島雖小,位置卻非常好。因處于瓊東上升流顯著海區(qū),附近又有太陽河等入海徑流,大洲島海區(qū)富含大量有機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吸引了眾多海洋生物棲息于此。循著一尾尾滋味鮮活的海魚,生活在附近海港的漁民們也“聞風而來”,登島捕魚時還有意外之喜。
“除了兩嶺間的沙洲,整個海島上幾乎遍地都是樹,不時還能看到穿山甲、蜥蜴和蟒蛇竄出,簡直就是一個原始荒野,景色美極了!”回憶起半世紀前第一次登上大洲島時的情景,68歲的萬寧市東澳鎮(zhèn)新潭村村民劉亞林至今仍記憶猶新。
新潭村緊鄰海岸,祖祖輩輩出海捕撈為生,大洲島是漁民們常去的漁場之一。“一般都是早出晚歸,但要是碰上風浪,還得在島上暫避幾日。為求方便,漁民們還在島上搭建簡易油布棚臨時居住。”劉亞林說,新潭村村民有4000多人,其中近一半人出海捕魚為生,這意味著捕撈旺季時會有成百上千人一下子涌上大洲島。
大洲島上的金絲燕在壘窩。(資料圖)
后來,原本趨于平衡的海島海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被打破,首當其沖的便是棲息在島上的一群瀕危小精靈——金絲燕。
終年沿著海濱、島嶼飛行的金絲燕,只有育子時才會在巖壁上筑巢?;蛟S是看中了大洲島上的山巖聳峙,峭崖上遍布天然裂縫、洞穴和蔥郁的植被,僻靜幽深,金絲燕便選擇在此安營扎寨。島上金絲燕盛產(chǎn)燕窩,大洲島因此又有“燕窩島”的別稱。
從新潭村村民在大洲島上所立碑文可以得知,新中國成立后,當?shù)厝嗣窆缭鴮⒀喔C的采摘權(quán)以抽簽的方式輪流安排給全村9個生產(chǎn)隊。
過去長期規(guī)?;牟烧偌由先祟惒稉苹顒拥母蓴_,讓金絲燕群從高峰時的200多個巢降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60個—70個巢,金絲燕數(shù)量最終僅剩30只—40只,幾乎瀕臨滅絕。
由于人類的過度索取、破壞,大洲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曾一度惡化。望著“禿頭”的山嶺、死去的珊瑚、遠去的燕群,劉亞林眉頭緊鎖。
俯瞰大洲島。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
生態(tài)保護
“增藍復綠”在今朝
1989年的一天,捕撈歸來的劉亞林和往常一樣,將漁船停泊在大洲島。去過那么多漁場和港口,他最鐘情的還是這里,“大洲島是個寶島,如果可以,我情愿一輩子不離開。”
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,當國家海洋局提出在大洲島建立海島海域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自然保護區(qū),劉亞林被列入護島員的行列中。幾乎沒有半點猶豫,這位老漁民很快將這份差事應(yīng)了下來,雖然護島員每月工資遠遠低于他出海捕魚的收益。
1990年9月30日,國務(wù)院正式批準設(shè)立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(tài)自然保護區(qū),包括4.2平方公里的陸地和65.8平方公里的周邊海域。
將捕撈工具收起來,將漁船改成護島巡邏船,劉亞林等4名護島員正式上崗,兩人一組,各值半個月班。
護島的日子比想象中難熬,大洲島上缺電少水,食物全靠從陸地運過來。而更讓護島員難受的是親友的不理解。
“漁民‘祖宗海’的思想嚴重,認為這里就是他們的地盤,再加上我就是本地人,不少村里人都罵我是‘叛徒’。”劉亞林說。捕了半輩子魚,劉亞林了解其他漁民的心思,可哪怕是頂著“叛徒”的惡名,他還是執(zhí)拗地將每一艘靠近大洲島的漁船勸離,甚至拿自家“開刀”:在2015年率先拆除自家建在島上的簡易避風棚。
大洲島是船舶躲避風浪的天然屏障。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
護島員的盡心盡責,讓大洲島上的人類活動逐漸“退場”,換回的是生態(tài)“增藍復綠”。
“你看,嶺上全是海南小花龍血樹,在別的地方可見不到這么多。”乘船駛向大洲島時,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(tài)自然保護區(qū)助理工程師陳章帥指著南北兩側(cè)郁郁蔥蔥的山嶺,一臉驕傲。除去常見的植被種類不說,如今大洲島上光是海南特有的植物就達31種,其中包括海南蘇鐵、海南小花龍血樹、海南大風子等9種珍稀瀕危植物。經(jīng)過多年保護,島上金絲燕種群數(shù)量減少的趨勢已得到遏制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金絲燕數(shù)量目前已增至50只左右。
看著島上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逐漸變好,漁民們的思想也發(fā)生了變化。
為了更好地保護大洲島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保護區(qū)將護島員的數(shù)量從4名增至10名,配置了專業(yè)的巡邏艇及其他硬件設(shè)備,并聘請4名專業(yè)技術(shù)人員對島上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定期開展調(diào)查監(jiān)測,開展人工養(yǎng)護與修復珊瑚等工作。
“現(xiàn)在島上條件好多了,用上了太陽能,也有了電視,我們晚上再也不用守著煤油燈發(fā)呆了。”早就到退休年齡的劉亞林主動報名參加勞務(wù)派遣,繼續(xù)留在大洲島上工作。每天起床后,他都會像過去幾十年那樣,沿著巡島路線巡邏守護大洲島。他勸離登島的漁民、游客,再收拾殘留在島上的垃圾,結(jié)束值班時再帶回陸地處理。
盡管年紀越來越大,劉亞林依舊不愿離開大洲島。他還把自己的兒子劉名琳也叫到島上,和他一起護島。何時才舍得從大洲島上徹底退休呢?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提問,劉亞林想了想,然后說:“等到大洲島變得更美一些,就像我第一次登島時看見的那樣。”
責任編輯:吉訓偵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