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網(wǎng)、南海網(wǎng)客戶端三亞1月22日消息(南海網(wǎng)記者 劉麗萍)1月21日,“三亞我們的節(jié)日——西島漁村過大年”系列活動啟幕。當天下午,以“海上書房•風吹哪頁讀哪頁——聽敬一丹聊過年的那些事兒”為主題的文化沙龍在西島囍屋舉行,央視主持人敬一丹現(xiàn)場分享了一段獨特的知青奮斗歲月,跟老中青不同年代的嘉賓暢聊過年的那些事兒。
以“海上書房•風吹哪頁讀哪頁——聽敬一丹聊過年的那些事兒”為主題的文化沙龍在西島囍屋舉行。南海網(wǎng)記者 沙曉峰 攝
從1700多封家書說起
鴻雁遙寄,書信傳情。敬一丹家里有1700多封家書。
“我第一次說我家有1000多封信的時候,我的朋友睜大眼睛,非常驚訝。我以為誰家都是這樣,朋友說不是,他說他小時候的東西都沒有留下,這個時候我才覺得,我多么幸運。”敬一丹說,她的《那年那信》這本書采用信中信的方式,通過她的一封信引出父母留下的那些信,信中展現(xiàn)的是一個家庭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,卻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和烙印。
在《那年那信》書中有一封信,是13歲的敬一丹在大年三十寫給媽媽的家書,信中描寫了一些瑣碎卻溫暖的生活場景。“當年敬一丹一家人被分在三地過年,但信中卻不見一個‘難’字,寫得更多的是‘我很快樂’。但我從字里行間卻看到了憂傷和不舍,也看到了那個年代的物資匱乏和生活艱辛。”40后嘉賓、出版人蔡玉洗說,那個年代每個人都很盼著過年。
“我梳理了我家68年來留下的這些痕跡,希望通過這樣的記錄,讓孩子們回看家中前輩的時候不至于那么遙遠。”敬一丹說,記者出生的她,更懂得記錄的價值和重要性。
以“海上書房•風吹哪頁讀哪頁——聽敬一丹聊過年的那些事兒”為主題的文化沙龍在西島囍屋舉行。南海網(wǎng)記者 沙曉峰 攝
不同年代的“年味”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過往。
作為一個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人,對過年的回憶和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是不同的。敬一丹說:“我們姐弟幾個是特殊年代的‘留守’少年,在《那年那信》中有一封家書這樣寫道:過幾天,就要過年了,家里的年貨都買了,咱們哈爾濱,一個人買半斤雞蛋、半斤大魚、半斤小魚、半斤粉條、半斤花生,一個一個都是半……我想,不同的人看這些流水賬,也許可以從不同角度讀出不同的感受。”
“錢、糧票、衣服、雞、魚、花生,這些東西,今天有,明天就可能沒了,所以,那么在意!當年,那小男孩小心翼翼、仔仔細細的樣子,讓人心疼……”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嘉賓、退休老干部李志民說,現(xiàn)代的年輕人恐怕沒有那種盼過年的想法了,畢竟時代發(fā)展了。
以“海上書房•風吹哪頁讀哪頁——聽敬一丹聊過年的那些事兒”為主題的文化沙龍在西島囍屋舉行。南海網(wǎng)記者 劉麗萍 攝
“不同年代的過年記憶,有不同的時代特征。”50后嘉賓、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就自己的經(jīng)歷和思考,梳理分享了不同年代過年的盼望,認為不同的盼望反映出時代的變遷。
同為50后的嘉賓、作家黃俊生分享了自己上夜校時過年的經(jīng)歷。那時的他很渴望知識,即使過年也在學習。
在90后嘉賓龔卓然的眼中,“年”就是春晚和假期。“過年對我們小時候來說,就是放假的幸福,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的歡樂,全家人團團圓圓吃豐盛年夜飯的滿足。”龔卓然說,聽了不同年代嘉賓的分享,更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。
>>>點擊進入“南海網(wǎng)2020春節(jié)專題”專題
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