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帶給世界的,有防沙治沙的具體辦法,也有人沙和諧、“綠富同興”的發(fā)展理念
“中國不僅有效改善了本國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還積極推動國際防沙治沙合作,為全球應對氣候挑戰(zhàn)樹立典范。”不久前,英國《晨星報》網站刊發(fā)文章,稱贊中國在荒漠化防治領域取得的成就,認為中國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寶貴借鑒。
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(fā)展的重大生態(tài)問題。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、受影響人口最多、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。從頒布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,到組織實施重點生態(tài)工程,再到強化科技創(chuàng)新支撐……長期以來,我國將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,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。如今,我國森林覆蓋率已超過25%,53%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,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和防沙治沙的國際典范。
由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,認識這一歷史性轉變里的中國智慧,有三個維度。
一個是時間的維度。
《聯(lián)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》秘書處2024年年初發(fā)布的公報顯示,全球每秒鐘就有相當于4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。然而,治理荒漠化,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。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防沙治沙為例,2024年底,環(huán)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(xiàn)全面鎖邊“合龍”。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圍起來,我們用了將近半個世紀。有當地干部回憶,幾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費3年、栽種3次以上。沒有再難也不退卻的韌勁,哪來“綠鎖流沙”的奇跡?治理荒漠化,既需要分秒必爭、與時間賽跑,更需要久久為功、堅持打持久戰(zhàn)。
一個是空間的維度。
各個地區(qū)的氣象、水文條件各不相同,因此,防沙治沙的方案也會有所不同。寧夏中衛(wèi)市沙坡頭區(qū),在固沙治沙初期,曾嘗試過卵石鋪面、瀝青拌沙、草席鋪蓋等方式,但都被風沙掩埋殆盡。一次,工作人員用麥草在沙漠中扎了“中衛(wèi)固沙林場”等字,之后,喜出望外地發(fā)現(xiàn)其中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,經過反復試驗,最后發(fā)明“麥草方格”固沙法。除了“麥草方格”,許多地方還探索出生物治沙、光伏治沙等技術。思路決定出路,但思路也需要因地制宜。分類施策,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,宜林則林、宜草則草、宜荒則荒,這是治沙的科學方法,是中國帶給世界的智慧。
還有一個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維度。
正如有專家指出的,防治荒漠化,并非意味著要消滅荒漠。防沙治沙的目的,在于防治沙害、變害為利。對于荒漠化、沙化土地,完全可以因害設防、積極治理、適度利用。科爾沁沙地邊緣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代欽塔拉林場,7000余畝的文冠果樹不僅有效防止風沙侵襲,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;甘肅玉門市下西號鎮(zhèn),曾經的戈壁荒灘變身4.5萬畝優(yōu)質枸杞生產基地,年產枸杞干果1.2萬噸、枸杞原漿5000噸,產值達5.8億元;新疆喀什地區(qū)麥蓋提縣,昔日黃沙地,今朝綠滿坡,沙漠旅游成為新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方向……事實上,“治沙害”和“興沙利”,是完全可以統(tǒng)一的;產業(yè)與治沙的深度融合,能產生“1+1>2”的效果??梢哉f,中國帶給世界的,有防沙治沙的具體辦法,也有人沙和諧、“綠富同興”的發(fā)展理念。
荒漠化防治關系人類永續(xù)發(fā)展。作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參與者、引領者,未來,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,進一步分享技術、交流經驗,與各方攜手,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,為建設美麗宜居的共同家園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1月20日 05 版)
原標題:“綠進沙退”的中國智慧(微觀)
責任編輯:郭微微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媒體聚焦
進入欄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