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周刊丨情定“三月三”

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寧玥

男女青年隔岸對唱,以悠揚的曲調訴說情意;手持骨簪的小伙與攥著刺繡手巾的姑娘目光交織,暗藏情愫;橡膠林間,相偎的情侶分食糍粑、竹筒飯、肉干,笑聲如清泉流淌……這些美好的圖景,濃縮在海南黎族苗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“三月三”的相會中。

這一天,不僅是黎族苗族同胞祈福禳災、贊美生活的日子,也被賦予“定情日”“愛情節(jié)”的內涵。從對歌傳情到互贈信物,從月下約會到訂立婚約,一個“情”字讓“三月三”充滿了浪漫色彩。

以歌為媒,尋找伴侶

“三月三”,是黎族男女青年聚會的日子。那天,他們早早起床,穿上早就準備好的節(jié)日盛裝,帶上挎籃、食物、傘等,前往提前約定好的山林或曠野(美孚方言稱“波當”),先“集體攀談”,問村莊、問姓名,然后開始對歌。在對歌的過程中,男女青年互相觀察,了解對方的性格和生活情況,相互中意,兩人便另尋一個地方繼續(xù)對歌談心。

在黎族男女青年戀愛、定親、結婚的過程中,對歌在傳情達意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“歡迎遠方的客人來這里,我把黎族山歌唱給你……”連日來,瓊中黎族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取榮與妻子林玉英正忙著排練“三月三”的演出。

樂東黎族自治縣舉辦“三月三”原生態(tài)民歌對唱比賽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

王取榮、林玉英既是夫妻,又是事業(yè)上的拍檔。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婚禮上——家住瓊中上安鄉(xiāng)的王取榮作為新郎代表,去吊羅山鄉(xiāng)迎親時,遇到了作為伴娘的林玉英,兩個自認為“最會唱歌的人”在對歌環(huán)節(jié)“遇到了對手”,他們你一句、我一句,就這樣獲得了對方的認可。6個月后,王取榮再次前往吊羅山鄉(xiāng),把魂牽夢縈的姑娘娶回了家。自此二人琴瑟和鳴,平日里一起勞動,一起唱歌、寫歌。

“在老一輩人的觀念里,歌唱得好的就是好男人,因為聲音能傳情。”林玉英笑著說,在海南民族地區(qū),男女通過對歌進行交流,黎族民歌中有許多“愛情歌”。

德國學者史圖博在《海南島民族志》中記錄了幾首傳統(tǒng)黎族情歌。其中一首唱道“你像蜂蜜那樣甜”“你像甘露那樣明凈”,展現了黎族男子面對心儀姑娘的一片赤誠。

海南苗族也有類似的習俗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(zhèn)什寒村村民、瓊中苗族婚俗代表性傳承人李政貴還記得,過去苗族男女青年相識、戀愛的方式之一,就是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別的村“走村”,然后與該村的“阿妹”對歌。

除了唱歌,黎族男女青年也通過奏樂定情。清《黎歧紀聞》記載:“男女未婚者,每于春夏之交齊集于曠野間,男彈嘴琴(口弓),女弄鼻簫,交唱黎歌,有情投意合者,男女各漸進湊一處,即定配偶。”口弓,黎語稱“改”,形狀長而扁,中間有一個小活片,吹奏時活片振動,發(fā)出響聲。鼻簫音色優(yōu)美,演奏時通過鼻孔呼氣產生的氣流激振管內發(fā)音。

以前,一般是男青年先吹奏口弓,姑娘聽到中意的樂聲,便吹奏鼻簫附和。現如今,黎族男女青年吹奏樂器已不太拘泥于種類,有人吹奏灼吧,有人摘樹葉奏曲,還有人抱著吉他邊彈邊唱。

以物為信,此心可鑒

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(zhèn)永益村,黎族傳統(tǒng)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容亞美珍藏著一條黎錦褡褳,這是30多年前她親手為丈夫織的定情信物。

每年“三月三”,黎族男女青年遇到心儀的對象后,會交換信物。黎族女子從小學習紡染織繡技藝,她們用棉線染色織錦,制成方巾、褡褳等物件,一絲一縷、一針一線凝結著真切的愛意。黎族男青年遞出的信物同樣飽含真摯。在白沙黎族自治縣,一些男子會制作“人形骨簪”傳情。這種骨簪因刻有側身人頭像而得名,分為單人骨簪與雙人骨簪,結構圖案有三段,上段雕刻人頭頂的高帽或發(fā)髻,邊沿打小孔,系上珠串、鈴鐺、紅穗等裝飾物;中段雕刻人臉;下半部分雕刻各類圖案、花紋。骨簪制作工序十分繁瑣,僅精雕人臉就需要半天左右。“看心愛之人戴上自己親手制作的骨簪,心里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豪和快樂。”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符明莊說。

骨簪飾品。

作為定情信物的飾品還有銀器。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,部分黎族女性習慣佩戴銀耳環(huán)、在胸前掛銀珠鈴、在腰上系銀鏈,男青年會在“三月三”那天給心儀的姑娘送銀耳環(huán)。在五指山市,一些黎族男青年則會給對象送銀鐲。

白沙流行過一種定情方式,當地黎族男子遇到心儀的結婚對象后,會從自己家步行前往女方家,將沿途的野草打結,抵達女方家后,掛上自己用芒草做的定情信物,以表達娶女孩回家的心意。

海南苗族同胞流傳著咬手定情的習俗。“伸手給哥咬個印,越咬越見妹情深,青山不老存痕跡,見那牙痕如見人。”從這首歌謠可以看出,“咬手”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意的一種獨特方式。咬手定情后,雙方會互贈耳環(huán)、戒指等信物,以示終生相伴。

黎族女子頭巾。

以食傳情,歲歲相守

過去,黎族男女青年在“三月三”那天出門參加聚會或約會,往往要步行幾公里甚至一二十公里,往返路程較遠,因此會攜帶食物充饑,同時與其他人分享。為了準備“三月三”的吃食,男子會提前打獵準備,攜帶腌制或風干的肉制品;女子則大多攜帶糍粑、竹筒飯等米制品。抵達約定的山林后,他們鋪好芭蕉葉等,席地而坐,一邊聊天,一邊分享美食。

一些黎族男子會提前捕魚制作魚茶,這是一種酸而咸的腌制品,口感獨特。此外,他們還會攜帶腌制的肉干。這種肉干主要選用海南本地小黃牛肉或山豬肉,加入野山姜、野蒜等黎族傳統(tǒng)香料腌制,灑少許山欄酒,懸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自然風干,最終形成外層干爽、內里柔韌的口感。部分黎族男子會將捕撈到的活魚做成烤魚,帶給心愛之人食用。

居住在瓊中黎母山鎮(zhèn)的苗族同胞在“三月三”等重要節(jié)日會做糍粑。男女青年出門參加聚會或約會,經常會帶上幾塊媽媽做的糍粑。苗族人制作糍粑的方法有些特別,他們先將糯米蒸熟,倒入木桶內反復捶打至糊狀,再將糍粑團鋪在撒滿芝麻碎的芭蕉葉上,用手揪出小塊并攤成餅狀,放入芝麻后包裹芭蕉葉保存‌。

竹筒飯。

黎族姑娘去參加聚會,帶得比較多的是竹筒飯。在五指山一帶,黎族人會把新鮮的竹子切成每段二三十厘米長的竹筒,在筒壁上抹豬油;再把山欄米和腌制的肉塊混合攪勻,裝入竹筒,加適量的水,用香蕉葉或干凈布條封住竹筒口,將竹筒放在炭火上慢烤。一直烤到竹筒外皮由綠色變成炭黑色,肉香、飯香、竹香順著熱氣撲面而來才算大功告成。

如今,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和通信技術的發(fā)展,一些“三月三”習俗正在悄然發(fā)生變化,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、憧憬美滿愛情的想法一直未變。

本稿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

原標題:情定“三月三”

責任編輯:鄧潔儀
  •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微博

    用微博掃一掃

海南文體

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
欄目推薦
關于我們 |  廣告服務 |  技術服務 |  法律聲明 |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-2025 地址:海南省??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:(86)0898-66810806  傳真:0898-66810545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2108281 互聯(lián)網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(jiān)備號:46010602000273號
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