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周刊 | 清齋凈溲桄榔面

  ■ 紀習尚

  桄榔,是一種生長于嶺南大地的高大喬木。桄榔面,是由桄榔木的髓心制成的淀粉類食品。現(xiàn)在,了解桄榔面的人已經不多,但在古代,它不僅是本草類專著、地方志書中的???,也是眾多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。

  要說桄榔面,不能不先說桄榔。宋代周去非的《嶺外代答》稱其“木似棕櫚,有節(jié)如大竹,青綠聳直,高十余丈。有葉無枝,蔭綠茂盛,佛廟神祠,亭亭列立如寶林然。結子葉間,數(shù)十穗下垂,長可丈余。翠綠點綴,有如纓絡,極堪觀玩”。按現(xiàn)代分類學,桄榔是棕櫚科桄榔屬常綠喬木,有山椰子、砂糖椰子、糖棕、姑榔木、面木等諸多名稱。

  桄榔分布在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海南等地,在古代詩人的眼中,它就是南國的標志。大中元年(847年),唐代政治家、文學家李德裕被貶謫潮州,很快又被貶為地處今海口的崖州司戶。路途中,他時常見到一種高可達十丈、直徑二三尺,樹干頂端簇生著巨大羽狀葉片的植物。對于生長在中原的李德裕來說,這種喬木給了他巨大的視覺沖擊。頗有感觸的李德裕將其寫入《謫嶺南道中作》:“嶺水爭分路轉迷,桄榔椰葉暗蠻溪。愁沖毒霧逢蛇草,畏落沙蟲避燕泥。”桄榔帶給他的,是一種離鄉(xiāng)越來越遠的哀愁。

《桄榔庵圖》。劉運良 作

  250年后的紹圣四年(1097年),蘇軾也被貶謫到海南。他剛到儋州時,無屋可住,暫時借住在桄榔庵中。

  桄榔庵的周圍,長滿了桄榔樹。對于這種植物,蘇軾并不陌生,幾年前在惠州時,他就經常見到。蘇軾曾經在上元之夜漫步桄榔樹林中,滿月照在他散落的發(fā)髻上:“散策桄榔林,林疏月鬅鬙。”他也曾倚靠在桄榔樹旁,一個人想心事:“獨倚桄榔樹,閑挑蓽撥根。”一個有風的夜晚,他看到園中的橄欖果落下、桄榔葉婆娑,于是寫下:“風前橄欖星宿落,月下桄榔羽扇開。”

  在儋州桄榔庵,蘇軾曾經摘取寬大的桄榔葉片,以葉代紙,書寫《桄榔庵銘(并敘)》:“九山一區(qū),帝為方輿。神尻以游,孰非吾居。”何處不是故鄉(xiāng)?對于豁達淡泊的蘇軾來說,桄榔帶給他的不是離鄉(xiāng)的憂傷,而是融入異鄉(xiāng)的平靜。

  桄榔除了有挺拔俊朗的外表,用途也很廣。唐代劉恂的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桄榔葉鞘的黑色粗長纖維,既強韌,又耐濕耐腐,可制成繩纜;葉下的細須,形狀如粗馬尾,是天然的紡線;木質部分可以制作各種用品??梢娫谔拼?,人們已能對桄榔進行綜合利用。

  桄榔還是食品原料。花穗榨取汁液,可以熬煮制糖,還可以用來釀酒;莖尖嫩時,是美味的蔬菜;它還是一種糧食,制成的桄榔面,味道獨特、營養(yǎng)豐富,稻米歉收的年份,還可以救災。

  桄榔面粉是怎么制得的?唐代詩人皮日休寫給瓊州楊舍人的一首詩,或許能給我們一絲提示:“清齋凈溲桄榔面,遠信閑封豆蔻花。”溲,有浸泡、攪拌之意。取桄榔木肉質的莖髓心,切碎或者搗碎,然后加水研磨成漿,裝入布袋中濾去木渣,得到桄榔粉水漿。之后,將水漿靜置,等待淀粉沉淀結塊,取出曬干就得到了潔白可食的桄榔粉。

  古人制作、食用桄榔面的歷史非常悠久?!逗鬂h書》載:“句町縣有桄桹木,可以為面,百姓資之。”桄桹木即桄榔木;西晉文學家左思(約250年—約305年)在《蜀都賦》中寫道:“布有橦華,面有桄榔。”這說明距今近兩千年前,我國南方居民,已經懂得制作桄榔面粉。

  唐代人已經使用桄榔粉做餅食用,如《嶺表錄異》記載了“皮中有屑如面,可為餅食之”。元代的黃玠在詩中也提到這種桄榔餅:“桄榔大樹粉作餌,椰子酒熟甘而醇。”

  桄榔面粉的營養(yǎng)價值比較全面,據(jù)現(xiàn)代檢測,原粉中,淀粉、蛋白質和膳食纖維,分別占62.3%、4.7%和5.4%;富含人體所需的礦物元素,不僅含有鈣、鎂,而且含有鋅、鐵、硒等微量元素。

  對于吃慣了小麥面粉的北方人來說,桄榔面有一股獨特的“苦”味。他們對桄榔面的態(tài)度也不同。

  一是視為艱苦的象征。唐代詩人在送別朋友到嶺南大地時,往往都會提到桄榔面的這個特點。白居易的《送客春游嶺南二十韻》:“面苦桄榔裛,漿酸橄欖新。”元稹的《送嶺南崔侍御》:“桄榔面磣檳榔澀,海氣?;韬H瘴ⅰ?rdquo;一個說桄榔面苦,一個說桄榔面磣牙。

  二是視為美食欣然接受。唐末五代詩人韋莊就是如此,他在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》中說:“米慚無薏苡,面喜有桄榔。”南宋的項安世也認為桄榔面不輸雪白的麥面:“桄榔之粉白于面,椰子之泉甘勝蜜。”

  桄榔面對于南方人來說,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物。海南人有“檳榔為酒,桄榔為飯”之語:“毋言天涯,可以為家。食有須木,飲有酒花。”這里的須木,指的就是桄榔樹。明代初年的來復,寫詩送別即將到文昌任職的朋友,其中提到“郵炊每食桄榔面”,也證明桄榔面是海南的常見食品。

  遇到饑荒年份,這種生命力強、無需人類過多照顧的樹木總能挺身而出,解急救困。譬如,清代屈大均的《廣東新語》記載:“萬州歲兇,則以薯蕷、桄榔面、南椰粉、鴨腳、狗尾等粟充饑。”萬州,在今萬寧一帶,大自然慷慨地將桄榔面等食物賜予人類,幫助人們渡過難關。

原標題:清齋凈溲桄榔面

責任編輯:郭微微
  •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微博

    用微博掃一掃

海南文體

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
欄目推薦
關于我們 |  廣告服務 |  技術服務 |  法律聲明 |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海南南海網(wǎng)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-2025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:(86)0898-66810806  傳真:0898-66810545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2108281 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 瓊公網(wǎng)監(jiān)備號:46010602000273號
南海網(wǎng)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