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安明
在古代,劍是一種兵器,也是一種頗為流行的佩飾。君王們將象征權(quán)力和地位的寶劍懸于腰間,以增威儀,武士、文人也喜歡佩劍出行,以顯風姿。
從持劍殺敵到攜劍防身,人們在用劍的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帶有規(guī)律性的攻防技巧和劍術(shù)。以此為基礎(chǔ),劍舞登上了歷史舞臺。
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公孫大娘舞劍雕塑。
劍舞頂流公孫大娘
《孔子家語》記載,子路曾身著軍服,去拜見老師孔子,并在孔子面前拔劍而舞。若此記述有虛,秦漢時期已有劍舞是不爭的事實。在著名的鴻門宴中,就有“項莊舞劍”的場景,不過項莊的舞劍,不是純粹的藝術(shù)表演,而是暗藏殺機。西漢時期,劍正式成為一種表演工具,漢武帝欽定的規(guī)模宏大的百戲演出,就編排了劍舞。當時,劍舞屬于雜技類節(jié)目。四川成都揚子山二號墓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,就有一個一手舞劍、一手弄瓶的藝人形象。
要說我國古代劍舞領(lǐng)域的“超級明星”,當數(shù)唐代的公孫大娘。在唐代,“娘”泛指女性,而且多指少女,所以公孫大娘應該是一位年輕女性,“大”表明她在姐妹中排行老大。
公孫大娘的舞技獨領(lǐng)風騷,尤其擅長舞《劍器》。杜甫在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》詩序中介紹:開元三年(715年),在他還是小孩的時候,曾在郾城(今屬河南)看過公孫大娘舞《劍器》,精彩的表演吸引許多人圍觀。52年之后,即唐大歷二年(767年),他又在夔府(今屬重慶)看到公孫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表演《劍器》,有感而發(fā)寫下長詩。詩中描述了公孫大娘舞劍的場景:“昔有佳人公孫氏,一舞劍器動四方。觀者如山色沮喪,天地為之久低昂,?如羿射九日落,矯如群帝驂龍翔。來如雷霆收震怒,罷如江海凝清光。”大意是公孫大娘舞《劍器》時光芒四射,如同后羿射落九個太陽,進退之間,猶如群仙乘龍飛翔。文學語言雖然有些夸張,但也說明公孫大娘舞劍的功夫的確不俗。
據(jù)《明皇雜錄》等史料記載,除了《劍器》,公孫大娘表演的劍舞《鄰里曲》《裴將軍滿堂勢》亦“冠絕一時”?!杜釋④姖M堂勢》是唐代最有名的劍舞之一,它的形成和一個叫裴旻的將領(lǐng)有關(guān)?!短綇V記》記載,開元年間,裴旻母親去世,特請畫家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作壁畫進行超度。吳道子回復:我已經(jīng)好久不作畫了,聽說將軍很會舞劍,可否請將軍先舞劍一曲,觀其豪壯氣概,助我作畫?裴旻當即脫去孝服,持劍起舞,“走馬如飛,左旋右轉(zhuǎn)”,將劍拋至高空中,亦能執(zhí)鞘精準接住,令觀眾驚嘆不已。公孫大娘舞的《裴將軍滿堂勢》,應是在裴旻劍舞的基礎(chǔ)上加工編創(chuàng)的,這支舞動作豪邁,表演者調(diào)度的空間很大,幾乎覆蓋整個場地,因此稱為“滿堂勢”。
盤皇舞里的龍頭木劍
宋代大曲(大型歌舞表演)里也有劍舞,歌詞有《劍器曲破》《霜天曉角》兩種,表現(xiàn)的是鴻門宴典故和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的故事情節(jié)。宋元以后,戲曲興起,劍舞融入多種戲曲表演中。戲曲中的劍舞,多用于表現(xiàn)人物的英雄氣概,強化人物性格特征,也有利于提升觀賞性。在京劇《群英會》中,周瑜飲酒后撫琴而歌:“丈夫處世兮立功名,立功名兮慰平生……”唱罷,他持雙劍而舞,舉手投足間盡顯俊逸豪邁之氣。
位于北京市的梅蘭芳紀念館珍藏著兩把短劍,京劇大師梅蘭芳曾用它們表演京劇《霸王別姬》中的經(jīng)典片段——虞姬“舞劍”。1922年2月15日,由梅蘭芳、楊小樓主演的京劇《霸王別姬》在北京第一舞臺首演,一演即紅。在戲中,西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,四面楚歌。面對窮途末路的英雄,虞姬壓抑內(nèi)心的悲痛,愴然拔劍起舞,深沉婀娜,凄切動人。這段劍舞有別于一般的武術(shù)和京劇“劍套子”表演,要突出的不是英雄氣,而是一個大寫的“情”字。一招一式、眼波流轉(zhuǎn)間,是虞姬對霸王情感的濃烈表達,也是她向霸王作最后的告別。
海南的一種舞蹈也有劍舞的成分,那就是苗族傳統(tǒng)舞蹈盤皇舞。在表演盤皇舞的過程中,有舞者使用龍頭木劍。身穿龍袍、頭戴面具者大搖大擺地走到一群舞者中間,另有一持龍頭木劍者尾隨其后舞動,其他舞者則分成兩隊,交叉成“8”字形,圍繞戴面具者、持木劍者環(huán)跳,并做出各種舞蹈動作。
五指山市南圣鎮(zhèn)什拱村村民陳秀興是海南苗族盤皇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,已經(jīng)跳了30多年盤皇舞,會手工制作龍頭木劍,“龍頭木劍是跳盤皇舞的必備道具,它代表著吉祥如意、招財進寶”。
原標題:一曲劍舞驚四方
責任編輯:林鴻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