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
蛇年生肖文物大聯(lián)展在國家自然博物館舉辦,蛇年燈會燈彩展示活動在四川自貢啟動,蛇年書畫展在上海交通大學(xué)開幕,2025乙巳蛇年即將到來,一系列與蛇有關(guān)的文化活動如約而至。本期《海南周刊》封面聚焦“蛇蘊雅意”,敬請關(guān)注!
在野外碰到一條蛇,大多數(shù)人的第一反應(yīng)是害怕、尖叫,然后躲得遠(yuǎn)遠(yuǎn)的。尤其是當(dāng)毒蛇吐出信子,簡直令人膽寒。其實,在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被稱為“小龍”的蛇,也有溫暖、可愛的一面,它代表著靈動、機敏、聰明,象征著生命力。我國古人對蛇的崇拜源遠(yuǎn)流長,許多典籍、文物、神話傳說乃至民間習(xí)俗中,都有蛇的相關(guān)元素。
蛇的古名雅稱
蛇是一種古老的生物,古往今來,人們給予它很多稱謂。了解蛇文化,可以從蛇的名稱入手。
蜿蜒于水面上的海口蛇橋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
古人曾用“它”字表示蛇,這是蛇的本字。在甲骨文中,“它”表示一種頭部尖圓、身體細(xì)長、沒有足的動物,這種動物其實就是蛇。東漢文字學(xué)家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云:“上古草居患它,故相問無它乎。”這里的“它”指的正是蛇,也就是說,很久以前,人們住在荒郊野外,見面時常互相問候,“今天你遇到蛇了嗎?”后來,人們給“它”字加上了“蟲”旁,這才變成了現(xiàn)在的“蛇”字。
“虺”(huǐ)也是蛇的別名,戰(zhàn)國屈原的《楚辭》有言:“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?虺,蛇別名也。” 南北朝任昉所著的《述異記》中,又有這樣一段描述:“水虺五百年化為蛟,蛟千年化為龍,龍五百年為角龍,千年為應(yīng)龍。”在古老的傳說中,水虺即水蛇之類的動物,能化而為龍。
四川自貢燈展上的蛇元素。新華社發(fā)
蛇的形象與中國人概念中的龍有幾分相似,可以說是縮小版的龍,因此便有“蛇為小龍”的說法。中國古代有神獸名為“螣蛇”,據(jù)說它是一種會飛的蛇。《爾雅·釋魚》記載:“螣,螣蛇。”郭璞注:“龍類也,能興云霧而游其中。”現(xiàn)代動物學(xué)家研究認(rèn)為,古人說的“螣蛇”有可能是一種樹棲蛇,比如亞洲南部有一種金花蛇,會從樹上騰起下落滑翔,看起來像在飛。
在十二生肖中,蛇排在龍之后,蛇年在龍年之后,這也從一個側(cè)面證明了“蛇為小龍”的說法,在民間已經(jīng)約定俗成。
在古人眼中,蛇有著靈動、聰明等特點,他們稱其為“玉京子”“率然”等。北宋《太平廣記》記載:“有小青衣出而笑曰:玉京子已送崔家郎君至矣……又曰:呼蛇為玉京子,何也?曰:昔安期生長跨斯龍而朝玉京,故號之玉京子。”大意為:神仙安期生常騎著一條龍去玉京拜見天帝,于是人們將像龍的蛇稱為“玉京子”。
西晉文學(xué)家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云:“常山之蛇名率然,有兩頭,觸其一頭,頭至,觸其中,則兩頭俱至。孫武以喻善用兵者。”
蛇還有一個雅稱——升卿。東晉葛洪所著《抱樸子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山中見大蛇著冠幘者,名曰升卿,呼之即吉。”在諸多古籍中,“升卿”代表友好善良的蛇,常有美好的寓意,遇見“升卿”并呼喚它,會給人帶來吉祥。“升卿”兩個字本身也有升騰、前進的意思,文人墨客喜歡用。
對蛇的敬畏崇拜
在我國古代傳說中,蛇通常是靈異和神秘力量的象征,部分創(chuàng)世神的形象與蛇有關(guān),這反映出先民們對蛇的敬畏和崇拜。
北京冬奧會吉祥物“冰墩墩”蛇年新春特別版——“蛇墩墩”。新華社發(fā)
盤古和女媧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創(chuàng)世神。上古“三大奇書”之一《山海經(jīng)》記載:“女媧,古神女而帝者,人面蛇身,一日中七十變,其腹化為此神。”在神話傳說中,盤古是開天辟地者,明代《廣博物志》這樣描述:“盤古之君,龍首蛇身,噓為風(fēng)雨,吹為雷電,開目為晝,閉目為夜。”女媧為“人面蛇身”,盤古為“龍首蛇身”。
《山海經(jīng)》又載:“鐘山之神,名曰燭陰,視為晝……人面、蛇身、赤色,居鐘山之下。”燭陰即燭龍,是我國古代神話中鐘山的山神,形象亦為“人面蛇身”。共工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,有掌控洪水的本領(lǐng)。宋代《資治通鑒外紀(jì)》記載:“歸藏啟筮曰:共工人面蛇身朱發(fā)。” 共工有一個部下名為“相柳”,也有蛇身,《廣博物志》稱:“共工之臣,號曰相柳,稟此奇表,蛇身九首。”
黃帝是華夏始祖,為軒轅國的首領(lǐng)?!渡胶=?jīng)》記載:“有軒轅之國,其人人面蛇身。”由此可知,傳說中黃帝及軒轅國的子民都是人面蛇身。此外,在部分古籍中,神農(nóng)氏的形象也被描述為“人面蛇身”。
除了諸多傳說中的創(chuàng)世神,在我國民間,還有多種與蛇有關(guān)的崇拜對象。在福建南平、長汀、閩侯、福清、莆田等地,至今仍分布著一些蛇王廟、蛇王宮,里面供奉的是“蛇王”。
海南民間流傳的《蛇仙》等故事傳說,也與神化的“蛇”有關(guān)。儋州民間有關(guān)于“符南蛇”的故事,符南蛇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,但在后世流傳的一些故事中,他是一條被神化的蛇。
文藝作品里的靈蛇
在自然界中,蛇是一種很有特點的爬行動物,它們大都身體細(xì)長,體表覆蓋著鱗片,沒有四肢。人類很早就開始與蛇類打交道,并把蛇寫入各種文學(xué)作品中。
日前,一位瓊海市民在商店選購有蛇圖案的春節(jié)飾品。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
西晉文學(xué)家傅玄寫過一首詩《靈蛇銘》,贊美蛇的生命力和它代表的瑞兆。詩曰:“嘉茲靈蛇,斷而能續(xù)。飛不須翼,行不假足。上騰云霄,下游山岳。逢此明珠,預(yù)身龍族。”東晉文學(xué)家郭璞創(chuàng)作過《長蛇贊》《巴蛇贊》《枳首蛇贊》《蟒蛇贊》。其中,《蟒蛇贊》云:“蠢蠢萬生,咸以類長。惟蛇之君,是謂巨蟒。小則數(shù)尋,大或百丈。”在郭璞看來,身形巨大的蟒蛇與眾不同,是蛇中翹楚。
在一些古詩詞中,蛇以充滿靈性的形象出現(xiàn),有龍之潛質(zhì)。曾被貶至海南的北宋宰相丁謂寫過一首《蛇》:“起蟄良時在,鳴風(fēng)異稟存。大能吞巨象,長可繞昆侖。出笥彰嘉慶,銜珠報厚恩。由來稟龍質(zhì),靈化出山門。”宋人黃希旦在《靈蛇》中說:“斯蓋龍之靈,變化固難測。方知至神物,其來表有德。”
古代也有不少寫蛇的小說,清代蒲松齡的《聊齋志異》中,就有《螳螂捕蛇》《豢蛇》《斫蟒》《海公子》《蛇人》等篇目與蛇有關(guān)?!渡呷恕访鑼懥艘晃获Z蛇人與其馴養(yǎng)的蛇二青、小青朝夕相處,以及二青、小青突破重重阻隔再相聚的故事。
寫蛇的小說中,流傳最廣的當(dāng)數(shù)明代小說家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中的《白娘子永鎮(zhèn)雷峰塔》。在這篇白話小說中,作者賦予修煉千年終成仙的白蛇(白娘子)人的靈性,使她與凡間女子一樣,有追求幸福的善良愿望和堅強性格。白娘子喜歡上了藥鋪主管許宣(許仙),但許宣卻常處于被動、怯懦的狀態(tài),最后法海還借他之手,把白娘子鎮(zhèn)于雷峰塔下。
《白娘子永鎮(zhèn)雷峰塔》問世后,頗受歡迎。至清代,民間藝人對這件作品進行改編,以評話、說書、彈詞等形式呈現(xiàn),形成了新版本小說《白蛇傳》。時至今日,《白蛇傳》已衍生出電影、舞蹈、戲劇、歌劇等。在海南,就有瓊劇《白蛇傳》。
1993年,以玉山主人的《雷峰塔傳奇》和夢花館主的《白蛇全傳》為藍本改編的古裝神話劇《新白娘子傳奇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大火,成為現(xiàn)象級影視作品。一條在山野中修煉的小白蛇,被一位牧童所救。經(jīng)過千年的修煉,已變成巨蟒的它(白素貞)化為人形來到人間,尋找救命恩人許仙。白素貞與許仙在杭州西湖邊相識相愛,結(jié)為夫妻,一段浪漫、凄美的愛情故事拉開序幕。
與蛇有關(guān)的習(xí)俗
文化融于生活,最終的表現(xiàn)形式便是習(xí)俗。在我國民間,有許多與蛇相關(guān)的傳統(tǒng)習(xí)俗。
在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(zhèn),當(dāng)?shù)厝罕娒磕暾率鍟谏咄鯊R一帶舉辦“游蛇燈”活動。蛇燈被設(shè)計制作成蛇形,“蛇頭”“蛇尾”是紙糊巨燈,而“蛇身”是由每家一名男子持一節(jié)燈板組合而成,大型的蛇燈有五六百米長,蔚為壯觀。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,是樟湖鎮(zhèn)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“蛇王節(jié)”,當(dāng)?shù)厝诉@一天會祭拜蛇神,舉辦“迎蛇神”活動。人們制作“小蛇”“大蛇”等道具,“大蛇”用彩轎抬著,“小蛇”拿在手里或纏在身上,“迎蛇神”的人群走村串巷,十分熱鬧。活動結(jié)束后,大家會將部分“蛇”道具放入閩江,以祈求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、四季平安。
安徽省肥東縣包公故里文化園,當(dāng)?shù)厝嗽谖枭邿?。新華社發(fā)
“肥東洋蛇燈”是流傳于安徽省肥東縣包公鎮(zhèn)(宋包拯故里)大邵村一帶的傳統(tǒng)舞燈習(xí)俗,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民俗類項目。洋蛇燈主要由蛇珠、蛇頭、蛇身、蛇尾四部分組成,內(nèi)設(shè)機關(guān),機巧靈活,舞蹈動作有長蛇出海、走經(jīng)折、搖大車、四蟒翻身、盤寶塔等。每年春節(jié)期間,包公鎮(zhèn)都要舉辦盛大的舞蛇燈活動,場面熱鬧喜慶。
江蘇蘇州部分地區(qū)也有崇蛇傳統(tǒng),當(dāng)?shù)厝苏J(rèn)為農(nóng)歷四月十二日是“蛇王”生日,在這一天舉辦廟會。民國《吳縣志》記載:“(四月)十二日為‘蛇王生日’,進香者駢集于婁門內(nèi)之廟,焚香乞符,歸粘戶牖,俗傳能遠(yuǎn)毒蛇。”民國《黃埭志》中也有類似的記載:“(四月)十二日為‘蛇生日’。黃埭三圖有蛇王廟,鄉(xiāng)人于是日多往燒香者。”
蛇的故事傳說
民間有許多與蛇相關(guān)的故事傳說,在這些故事傳說中,蛇或以它的本來面目出現(xiàn),或變成神仙、凡人,扮演重要角色。
《龍母傳說》流傳于廣西上林縣一帶,故事主要脈絡(luò)是這樣的:一位寡婦沒有孩子,把一條小蛇帶回家,當(dāng)作自己的孩子喂養(yǎng)。小蛇長大后,有一次去偷吃其他村民家的家禽,村民把小蛇的尾巴弄斷了。小蛇回來后,寡婦對它說:“你已經(jīng)長大了,能吃那么多東西,我沒有那么多東西喂養(yǎng)你,你走吧。”小蛇很聽寡婦的話,雖然舍不得,但還是走了。后來寡婦死了,沒人安葬她。神奇的是,小蛇回來了,它把寡婦的棺木拖到山里安葬。
海南民間也流傳著一個關(guān)于蛇仙的故事:白蛇變成一位少年與女子阿姑成親,生活富裕美滿,這引起阿姑大姐阿靈的嫉妒。阿靈騙妹妹到河邊摘野果,隨后用力搖晃果樹,讓妹妹跌落河中下落不明,然后冒充妹妹與白蛇一起生活。后來,白蛇識破了阿靈的騙局,歷盡艱辛找到被老漁夫救起的妻子,二人得以重聚,而阿靈則遭到了白蛇的懲罰。
除了民間傳說,一些寓言故事也與蛇有關(guān)。寓言《農(nóng)夫和蛇》曾入選一些地方的語文教材,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。《伊索寓言》的版本是:一年冬天,農(nóng)夫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條凍僵的蛇,出于憐憫,將它放進自己懷里。蛇從溫暖中醒過來,卻朝農(nóng)夫狠狠地咬了一口。《克雷洛夫寓言》的版本是:一條蛇爬到農(nóng)夫跟前,說它已經(jīng)全身換了一層皮,變成了另一種樣子,希望和農(nóng)夫和睦相處;農(nóng)夫說雖然你換了新皮,但你的心還是惡毒的,抓起斧子砍死了蛇。在這兩則寓言中,蛇的形象不太好,但作者的本意并非要否定蛇,而是通過農(nóng)夫與蛇的故事,告訴人們不要將同情心用在了錯的地方,一個人名譽掃地之后很難再獲得別人的信任。
這些故事傳說的主題大都為報恩、愛情、懲惡揚善等,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和道德教化作用,展現(xiàn)了蛇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海南蛇地名
??谏邩?/strong>
位于海口市瓊山區(qū)龍?zhí)伶?zhèn)國倉村一側(cè),由石塊壘成,已有五百多年歷史,每年只有兩三個月露出河面,因形似蛇,被稱為“蛇橋”。它是一條當(dāng)?shù)卮迕裢ㄍ镅蟮谋愕?,也起到了調(diào)節(jié)農(nóng)田灌溉用水的作用。河邊土坡上立有《祭抱元境神碑》,據(jù)說,該橋的修建與明代海南籍名人丘濬回鄉(xiāng)興修水利有關(guān)。
因歷史上有蛇出沒而得名的地方
儋州市南蛇窩
五指山市什蛇田村
昌江黎族自治縣打蛇田
屯昌縣南蛇村
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蟒蛇嶺
原標(biāo)題:靈蛇舞動巳如意
責(zé)任編輯: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