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欄語:
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從北國冰封,到南國艷陽,幅員遼闊的土地,足以容納千家萬戶的春節(jié)民俗,我們記得其中的某一項,是因為它所代表的文化,早已融入家族血脈。
千萬個小家的民俗,匯成中華民族的春節(jié)。無論來自何方,無論向何處去,中國人的基因里,總有關于春節(jié)的共同意識。我們的春節(jié),也正在被更多人所看見。
春節(jié)被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,2025年,我們迎來申遺成功之后的第一個春節(jié),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(tǒng)文化,為全人類提供關于個體與集體的和諧樣本。
2024年12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,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、革命文化、海洋文化、民俗文化資源,增強文化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活力,發(fā)展壯大文化產業(yè)。
多元文化交融的海南,不同區(qū)域、不同群體有著豐富多彩的春節(jié)民俗。它們的存在與發(fā)展,體現(xiàn)遷徙的歷史、族群的演變,一定程度上反映海南本土文化的脈絡,具有鮮明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特征。保護和傳承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能夠豐富人民精神世界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,為海南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土壤,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。
為扎實開展2025年“新春走基層”活動,海南省融媒體中心、海南國際傳播中心聯(lián)合推出“做年”系列報道,邀您一同探尋根植海南的春節(jié)民俗,敬請期待。
南海網記者 任桐
農歷臘月廿四的前一日,家住海南屯昌的龐業(yè)學一早就開始忙碌。
他將大罐的酒液倒入酒濾裝置中,酒液經過一層又一層芭蕉葉,從最下面一層滴出。一滴、兩滴、三滴……時間慢下來,據說一罐酒要滴濾一周時間,才能真正成為一瓶可直接飲用的“黎滴酒”。
這罐“黎滴酒”在龐家后院已經埋了50年。再過幾天,就是除夕,外出務工的孩子們就要回家過年。酒,代表幸福美滿,“黎滴酒”是團圓飯上必不可少“角色”。
龐業(yè)學今年78歲,屯昌人;王玉勇今年77歲,來自五指山市水滿鄉(xiāng)沖門頭村。他們老兩口,就是屯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“黎滴酒”代表性傳承人。
釀酒,需要默契,生活也是一樣。他們的故事,在共同的默契中,慢慢展開……
“我是在五指山當兵時,經人介紹認識她的。”龐業(yè)學說起與王玉勇相識的往事,面帶笑容:“1970年,我退伍了,她就和我回了屯昌。”
王玉勇接著說:“釀‘黎滴酒’是家里傳了上百年的,到我這里已經是第六代了。我記得奶奶傳給了媽媽,媽媽又傳給了我,釀酒很辛苦,我弟弟妹妹都不愿意學,我卻覺得挺有意思。”
王玉勇在制作黎滴酒。
相關資料介紹,“黎滴酒”采用海南五指山黎家獨有的釀酒秘方,可追溯的歷史已經流傳了上百年。
住在五指山水滿鄉(xiāng)沖門頭村的王玉勇的娘家人,世代釀酒,并將“黎滴酒”釀造工藝一代傳承一代。
“結婚后,我就跟著她學釀酒,從1978年開始,每年山蘭稻成熟了,我們就釀酒,到現(xiàn)在,已經釀了47年。”
夫妻二人,你一句我一句,輕松愉快地說著往事。這是融合于歲月的美好,就像那埋藏于地下的美酒,承載著歲月的沉淀,每一句都能回味出不同的味道。
龐業(yè)學與王玉勇夫妻二人一同制作黎滴酒。
“黎滴酒”是什么酒?名字由何而來?這里有兩種說法。
一種說法是因制作方法而得的名字。釀好的酒,經過酒濾,自由滴落,形成酒水,就是“滴酒”。而“黎滴酒”就是黎族人以特別工藝,釀造的“滴酒”。
在龐業(yè)學看來,這種說法并沒有講出“黎滴酒”的精華所在。他有著自己的版本:“黎滴酒原來叫‘黎帝酒’,傳說是皇帝和娘娘為保持青春容顏,不遠萬里,派使者騎馬而來,在五指山選中‘宮酒’,因為是給皇帝喝的,又是黎族人釀造的,所以叫‘黎帝酒’,之后才更名為‘黎滴酒’。”
龐業(yè)學講述的傳說,成為第二種說法,也暗喻了“黎滴酒”的神奇之處。
滿屋的獎牌是龐業(yè)學半輩子的驕傲:“我常帶著‘黎滴酒’到縣里、省里參加活動,就是想把這酒傳承下去,被更多人了解。”
好酒傳千里,2012年,屯昌“黎滴酒”被授予“海南最受消費者喜愛的酒品牌”;2014年,榮獲全國休閑農業(yè)創(chuàng)意精品推介活動“產品創(chuàng)意金獎”;同一年,“黎滴酒”釀酒技藝被列為屯昌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黎滴酒產品展示。
究竟是怎樣的釀酒技藝,成為地方代表性的“文化符號”?
“酒餅制作很關鍵,都是采用五指山上特有的植物藤、葉、根、薯等原料配方。”王玉勇拿出早就制好的酒餅,輕輕搗碎,直到成為粉末狀。這時,蒸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蘭米已經熟了,酒餅的粉被均勻地撒在米上。
此后,就是漫長的發(fā)酵過程。“差不多一周左右,酒水就出來了。”龐業(yè)學說:“我會提前準備出陶罐,將發(fā)酵后的酒水裝入罐中封存,埋入后院的地下。”
封存黎滴酒的陶罐。
天然的土壤,成為“黎滴酒”的溫床,讓它在歲月中,逐漸靜下來,慢慢走向成熟。
“爺爺,快點,挖酒去了!”這天早上,王玉勇一起床,就開始催促龐業(yè)學去挖酒。
龐業(yè)學笑著應合一聲,就拿起鐵鏟去后院挖酒了。
“3年起步,5年、15年、20年的酒都有,最長的50年。”正在后院揮舞著鐵鏟,在土里挖酒的龐業(yè)學,邊挖邊介紹:“眼看春節(jié),大家都回來吃團圓飯,怎么也得挖出一罐50年的酒。”
埋得久了,挖起來并不容易,用了不少工夫,龐業(yè)學終于挖到了一罐50年的酒。他抹了一把汗,將酒抱到屋里。王玉勇早已做好了酒濾的裝置——吊起的筐里,幾片芭蕉葉,轉圈鋪成圓形,層層疊疊。
“時間剛剛好。”看著慢慢滴下的酒,王玉勇笑了,算算時間,到除夕夜,團圓時,正好能喝到好酒。
一旁的龐業(yè)學也笑了,想到過不了幾天,兒子、孫子、重孫女都要回家團聚,心里就全是開心:“再過幾年,就把釀酒的配方、工藝,通通傳給兒子、孫子,一代一代傳承下去。”
總監(jiān)制:周 元
監(jiān) 制:陳書煥
總策劃:紀燕玲
策 劃:陳正毅 周圣濤 陳小丹
統(tǒng) 籌: 陳明文 王景瑄
腳 本:周志強 廖珉樂
記 者:任 桐
攝 像:陳明文 馬一鳴
剪 輯:陳明文
包 裝:陳明福
海報設計:謝是偉
編 輯:章 慧
翻 譯:楊龍賢
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